教研〔2018〕5号
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教育厅(教委)、财政厅(局)、发展改革委,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、财务局👩🏽🚀🌥、发展改革委,有关部门(单位)教育司(局),有关高等沐鸣🗽:
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,加快“双一流”建设,根据国务院印发的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》和教育部、财政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(暂行)》⛹🏿♀️,教育部🫚、财政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《关于高等沐鸣加快“双一流”建设的指导意见》🥲,现予以印发🤵🏼。
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
2018年8月8日
关于高等沐鸣加快“双一流”建设的指导意见
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,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🕺,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,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,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🧑🦽➡️🐉,根据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》和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(暂行)》,制定本意见。
一🕎📿、总体要求
(一)指导思想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🏊🏼♂️,紧紧围绕统筹推进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🕵️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,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,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紧紧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🐭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,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,全面加强党的领导,调动各种积极因素,在深化改革🔁、服务需求🧑🦽、开放合作中加快发展,努力建成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,确保实现“双一流”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战略目标。
(二)基本原则
坚持特色一流🏸。扎根中国大地,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传承创新优秀文化,积极主动融入改革开放、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,体现优势特色3️⃣,提升发展水平✮,办人民满意的教育。瞄准世界一流,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👮🏼♂️🔦,遵循教育教学规律,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,有效扩大国际影响,实现跨越发展🤷🏿♀️、超越引领。
坚持内涵发展。创新办学理念,转变发展模式,以多层次多类型一流人才培养为根本,以学科为基础,更加注重结构布局优化协调🧴,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👳🏿,更加注重资源的有效集成和配置,统筹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,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。
坚持改革驱动。全面深化改革🤾🏽,注重体制机制创新🪆,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高校内生动力👷🏽,加快构建充满活力🫲、富有效率😘、更加开放、动态竞争的体制机制🚵♀️。
坚持高校主体。明确高校主体责任,对接需求👵🏼,统筹沐鸣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,主动作为🔍,充分发掘集聚各方面积极因素,加强多方协同📉,确保各项建设与改革任务落地见效。
二、落实根本任务,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
(三)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
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🧎♂️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🧏🏽♂️,牢固树立“四个意识”,坚定“四个自信”,把“四个自信”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和动力。践行“四个服务”,立足中国实践🏇🏼、解决中国问题,为国家发展、人民福祉做贡献⚓️。高校党委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,深入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,全面推进高校党组织“对标争先”建设计划和教师党支部书记“双带头人”培育工程,加强教师党支部、学生党支部建设,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,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、办学治校主体责任。
(四)引导学生成长成才
育人为本,德育为先🔈,着力培养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🏄🏻♀️。深入研究学生的新特点新变化新需求,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国情教育,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坚持不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、进课堂、进学生头脑,使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。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🧑🏽🏭🎅🏼,深化“三全育人”综合改革,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🙋🏿♂️👆🏽;实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👼🏿,大力推动以“思政课+课程思政”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,使各类课程、资源、力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🕵️♂️,形成协同效应。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优势,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引导。实施高校体育固本工程和美育提升工程,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艺术审美素养。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,改革学习评价制度🖱,激励学生自主学习👨👨👧、奋发学习🦋⛓️💥、全面发展。做好学生就业创业工作🫴,鼓励学生到基层一线发光发热,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大显身手。
(五)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
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沐鸣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,一体化构建课程🤰🏼、科研、实践🗑、文化、网络、心理、管理💃🏽、服务、资助🍃、组织等育人体系👡🧑🏽🎓,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🩵、贯通人才培养全体系📀。突出特色优势👨👦👦,完善切合办学定位、互相支撑发展的学科体系,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;突出质量水平,建立知识结构完备、方式方法先进的教学体系🍀,推动信息技术、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,构建“互联网+”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,推进信息化实践教学,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,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🧑🏭;突出价值导向👩🏼🌾,建立思想性👨🏽🦲、科学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教材体系,加快建设教材建设研究基地,把教材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考核指标🦁,完善教材编写审查、遴选使用、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,建立优秀教材编写激励保障机制👩🏼🚒,努力编写出版具有世界影响的一流教材;突出服务效能🧑🏽🌾,创新以人为本🛁、责权明确的管理体系;健全分流退出机制和学生权益保护制度🏊🏻♂️,完善有利于激励学习、公平公正的学生奖助体系。
(六)培养拔尖创新人才
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率先确立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目标,强化本科教育基础地位,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“双一流”建设的基础任务,加快实施“六卓越一拔尖” 人才培养计划2.0💆,建成一批一流本科专业🔵;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🦸🏻♀️👶🏼,进一步明确不同学位层次的培养要求🩸,改革培养方式,加快建立科教融合🍃、产学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机制,着力改进研究生培养体系,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。深化和扩大专业学位教育改革🔲,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👨🏻,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。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,多方集成教育资源,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,探索建立政治过硬、行业急需✌🏼、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。推进课程改革👨🔬,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和教学的一体化设计,坚持因材施教🧍🏻、循序渐进🦸🏽♂️、教学相长🏌🏿,将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👨🦱。
三、全面深化改革,探索一流大学建设之路
(七)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能力
需求是推动建设的源动力。加强对各类需求的针对性研究⛹🏻♀️、科学性预测和系统性把握🛌🏽,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,加强各类教育形式🏊🏻♀️、各类专项计划统筹管理,优化学科专业结构,完善以社会需求和学术贡献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🚊。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,适应需求调整培养规模与培养目标,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,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;加强国家战略、国家安全⚂、国际组织等相关急需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🦵🏼,超前培养和储备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人才。进一步完善以提高招生选拔质量为核心⚧𓀕、科学公正的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🙋♀️。建立面向服务需求的资源集成调配机制,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集聚效应和放大效应。
(八)优化学科布局
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。立足沐鸣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规律🥷🏿,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🧚🏽♂️,以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为核心⚜️,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主体👪,以相关学科为支撑🪨,整合相关传统学科资源👩🍳,促进基础学科👩🏽✈️😷、应用学科交叉融合🤵🏿♀️,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。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紧密衔接,加快建设对接区域传统优势产业👨🏻🚒,以及先进制造🚣🕤、生态环保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。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🎁,加快完善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,突出优势、拓展领域、补齐短板,努力构建全方位、全领域、全要素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。优化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布局,处理好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的关系👩🏻🔧,完善学科新增与退出机制👨🏫⬆️,学科的调整或撤销不应违背沐鸣和学科发展规律,力戒盲目跟风简单化🆙。
(九)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
人才培养🎄,关键在教师🦟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🛀🏻📰,严把选聘考核晋升思想政治素质关📗,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☁️,打造有理想信念🤾🏻♂️、道德情操☃️、扎实学识⚠️、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,建成师德师风高地。坚持引育并举、以育为主🤰🏽👐,建立健全青年人才蓬勃生长的机制,精准引进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的海外高层次人才,坚决杜绝片面抢挖“帽子”人才等短期行为。改革编制及岗位管理制度,突出教学一线需求,加大教师教学岗位激励力度。建立建强校级教师发展中心🧑🏿🎓,提升教师教学能力,促进高校教师职业发展,加强职前培养🤽🏼♂️、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🧑🏼🦱,完善访问学者制度👨🏼🦱,探索建立专任教师学术休假制度,支持高校教师参加国际化培训项目👨👦、国际交流和科研合作🏘。支持高校教师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、教材建设等工作。深入推进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🧝🏼♂️🤿、考核评价制度改革🧑🏽⚕️,建立健全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🌠👱🏻♂️,不唯头衔🤸♀️、资历🟣、论文作为评价依据,突出学术贡献和影响力,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🧑🎨。
(十)提升科学研究水平
突出一流科研对一流大学建设的支撑作用。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💅,实施高等沐鸣基础研究珠峰计划𓀆,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,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基地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、哲学社会科学平台建设,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创新🐍、全面发展、重点突破。加强协同创新,发挥高校、科研院所🫄🏽、企业等主体在人才🔀、资本、市场、管理等方面的优势💁🏽♂️,加大技术创新☀️、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力度🤜🏻;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共性问题,完善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,探索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及新型研发机构,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。主动融入区域发展、军民融合体系,推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,提升对地方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的贡献度。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,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🦹🏻、发现新问题🤦🏻♀️、提出新观点、构建新理论🌷👩❤️💋👨,打造高水平的新型高端智库。探索以代表性成果和原创性贡献为主要内容的科研评价🕵🏽♀️,完善同行专家评价机制。
(十一)深化国际合作交流
大力推进高水平实质性国际合作交流,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参与者、推动者和引领者。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、顶尖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🐉,建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🍩、研究中心等👰♂️;推动中外优质教育模式互学互鉴,以我为主创新联合办学体制机制,加大校际访问学者和学生交流互换力度。以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为引领,加大双语种或多语种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力度。进一步完善国际学生招收👦🏽、培养、管理、服务的制度体系♝,不断优化生源结构,提高生源质量。积极参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教育行动和中外人文交流项目,在推进孔子沐鸣建设中,进一步发挥建设高校的主体作用。选派优秀学生、青年教师、学术带头人等赴国外高水平大学🧍♂️、机构访学交流🔱👩👦,积极推动优秀研究生公派留学🦊,加大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支持力度,积极推荐高校优秀人才在国际组织、学术机构、国际期刊任职兼职。
(十二)加强大学文化建设
培育理念先进👩🏽💼💆🏿♂️、特色鲜明🧏🏿♂️🏋🏼、中国智慧的大学文化,成为大学生命力、竞争力重要源泉。立足办学传统和现实定位,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🏺,推动中华优秀教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构建具有时代精神🙍🏿♂️、风格鲜明的中国特色大学文化🎅🏼。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🍺,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、大学生艺术展演🤸🏽♂️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🪢💁🏽,营造全方位育人文化。塑造追求卓越📖、鼓励创新的文化品格👢,弘扬勇于开拓🧱、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,形成中外互鉴、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质。坚定对发展知识、追求真理、造福人类的责任感使命感,在对口支援🏃➡️、精准扶贫、合建共建等行动中🧝🏼♂️,勇于担当🎇、主动作为,发挥带动作用。传播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,承担引领时代风气和社会未来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使命。
(十三)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
以制度建设保障高校整体提升。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,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🖕🏽,贯彻落实大学章程💆,规范高校内部治理体系,推进管理重心下移,强化依法治校🧑🏿🚀;创新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和学术管理模式,完善学术治理体系😴👙,保障教学、学术委员会在人才培养和学术事务中有效发挥作用;建立和完善沐鸣理事会制度,进一步完善社会支持和参与沐鸣发展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平台🧝♀️。充分利用云计算👩🏼⚕️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,构建全方位👳🏽♀️、全过程、全天候的数字校园支撑体系,提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🧑🏽🦳。
四、强化内涵建设📻,打造一流学科高峰
(十四)明确学科建设内涵
学科建设要明确学术方向和回应社会需求,坚持人才培养、学术团队、科研创新“三位一体”🎺。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,遵循学科发展规律,找准特色优势‼️,着力凝练学科方向、增强问题意识、汇聚高水平人才队伍🌚、搭建学科发展平台🕖,重点建设一批一流学科。以一流学科为引领👂🏽,辐射带动学科整体水平提升🟨,形成重点明确💁🏼、层次清晰、结构协调👨🏻🦳、互为支撑的学科体系,支持大学建设水平整体提升🎳。
(十五)突出学科优势与特色
学科建设的重点在于尊重规律、构建体系🕺🏽、强化优势、突出特色。国内领先♧、国际前沿高水平的学科😉🗾,加快培育国际领军人才和团队,实现重大突破,抢占未来制高点,率先冲击和引领世界一流;国内前列🌈、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学科,围绕主干领域方向👩🎤,强化特色,扩大优势🤝,打造新的学科高峰,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。在中国特色的领域、方向🤰,立足解决重大理论🙍🏼♀️、实践问题👫🏻,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流学科和一流教材,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、学术体系🪯、话语体系、教材体系,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𓀀。
(十六)拓展学科育人功能
以学科建设为载体,加强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,培养一流人才🧗🏼👩🏻🦯➡️。强化科研育人🕟,结合国家重点、重大科技计划任务,建立科教融合、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,促进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、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。学科建设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,支撑引领专业建设,推进实践育人,积极构建面向实践、突出应用的实践实习教学体系🧚🏿♂️,拓展实践实习基地的数量、类型和层次㊗️,完善实践实习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🥠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🧔🏿♂️,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🖥🌦,探索跨院系👎🏻🧑🏼🦱、跨学科、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机制,依托大学科技园、协同创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等,搭建创新创业平台🫨,鼓励师生共同开展高质量创新创业。
(十七)打造高水平学科团队和梯队
汇聚拔尖人才,激发团队活力。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培育、吸引和使用机制,着眼长远🎻👩🏻🦱,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军👩✈️🚕、以杰出人才为骨干、以优秀青年人才为支撑,衔接有序、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和梯队,注重培养团队精神👨🏿💻,加强团队合作🕗🥅。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凝练方向、引领发展的重要作用,既看重学术造诣,也看重道德品质🔱,既注重前沿方向把握🦚,也关注组织能力建设🙎🏼♂️,保障学科带头人的人财物支配权☃️。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的稳定支持力度,着力把中青年学术骨干推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前沿,承担重大项目、参与重大任务👩🏻,加强博士后等青年骨干力量培养💯;建立稳定的高水平实验技术、工程技术、实践指导和管理服务人才队伍,重视和培养学生作为科研生力军。以解决重大科研问题与合作机制为重点,对科研团队实行整体性评价😁💺,形成与贡献匹配的评价激励体系。
(十八)增强学科创新能力
学术探索与服务国家需求紧密融合,着力提高关键领域原始创新、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性社会影响。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,凝练提出学科重大发展问题,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、前沿引领技术、现代工程技术、颠覆性技术、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有组织攻关创新,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、引领性原创成果和建设性社会影响的重大突破🎠。加强重大科技项目的培育和组织🙇🏿,积极承担国家重点、重大科技计划任务,在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发挥积极作用。积极参与👩🏽💼、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🕴,研究和解决全球性、区域性重大问题➾,在更多前沿领域引领科学方向。
(十九)创新学科组织模式
聚焦建设学科🌁,加强学科协同交叉融合🧑🏻🍼。整合各类资源👩🏻🦯,加大对原创性👭🏻、系统性、引领性研究的支持。围绕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问题组建学科群,主干学科引领发展方向🤴🏻🔱,发挥凝聚辐射作用📀,各学科紧密联系、协同创新,避免简单地“搞平衡🚞、铺摊子、拉郎配”🤦🏿。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⏫,以服务需求为目标,以问题为导向,以科研联合攻关为牵引👩🏼🚀,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👱🏽👩🏼🍼,依托科技创新平台、研究中心等,整合多学科人才团队资源📥,着重围绕大物理科学👆🎆、大社会科学为代表的基础学科,生命科学为代表的前沿学科,信息科学为代表的应用学科,组建交叉学科,促进哲学社会科学、自然科学、工程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👂🏻。鼓励组建学科联盟🤦♀️,搭建国际交流平台↗️,发挥引领带动作用🫑。
五、加强协同,形成“双一流”建设合力
(二十)健全高校“双一流”建设管理制度
明确并落实高校在“双一流”建设中的主体责任,增强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充分发挥高校党委在“双一流”建设全程的领导核心作用👇🏼,推动重大安排部署的科学决策🙅🏻♂️、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,确保“双一流”建设方案全面落地。健全高校“双一流”建设管理机构,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,完善部门分工负责、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👩💼,建立内部监测评价制度🤲🏻,按年度发布建设进展报告🪯,加强督导考核,避免简单化层层分解、机械分派任务指标。
(二十一)增强高校改革创新自觉性
改革创新是高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。建设高校要积极主动深化改革,发挥教育改革排头兵的引领示范作用,以改革增添动力,以创新彰显特色。全面深化高校综合改革🧙🏼🫖,着力加大思想政治教育、人才培养模式、人事制度⌛️、科研体制机制、资源募集调配机制等关键领域环节的改革力度🚴🏽,重点突破,探索形成符合教育规律🖐🏿、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。增强高校外部体制机制改革协同与政策协调,加快形成高校改革创新成效评价机制,完善社会参与改革、支持改革的合作机制,促进优质资源共享,为高校创新驱动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。
(二十二)加大地方区域统筹
将“双一流”建设纳入区域重大战略,结合区域内科创中心建设等重大工程、重大计划,主动明确对高校提出需求,形成“双一流”建设与其他重大工程互相支撑、协同推进的格局,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👇🏿🧏🏽♂️。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,对建设高校在资金、政策🤧、资源等方面给予支持😧。切实落实“放管服”要求,积极推动本地区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,引导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和本地区高水平大学相互促进、共同发展,构建协调发展🤥、有序衔接的建设体系。
(二十三)加强引导指导督导
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引导。适度扩大高校自主设置学科权限,完善多元化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,适度提高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比例🩸。建立健全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🧛🏻♂️,实施国家急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,探索研究生招生计划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、重点科技创新基地等相衔接的新路径。继续做好经费保障工作🧑🏽🦰,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,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管理需要的绩效管理机制,增强建设高校资金统筹权🕥,在现有财政拨款制度基础上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。建设高校要建立多元筹资机制,统筹自主资金和其他可由高校按规定自主使用的资金等,共同支持“双一流”建设🏌🏽♀️。完善政府、社会、高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,形成多元化投入💜、合力支持的格局。
强化建设过程的指导督导。履行政府部门指导职责2️⃣,充分发挥“双一流”建设专家委员会咨询作用🚵🏼,支持学科评议组、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、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各类专家组织开展建设评价、诊断𓀍、督导,促进学科发展和沐鸣建设。推进“双一流”建设督导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。按建设周期跟踪评估建设进展情况🚞,建设期末对建设成效进行整体评价👨🦼。根据建设进展和评价情况,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和建设范围。推动地方落实对“双一流”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。
(二十四)完善评价和建设协调机制
坚持多元综合性评价。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🌧,探索建立中国特色“双一流”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,以人才培养、创新能力👨🏽🍼、服务贡献和影响力为核心要素🔽🕺🏻,把一流本科教育作为重要内容🚣♂️,定性和定量✈️、主观和客观相结合,学科专业建设与沐鸣整体建设评价并行,重点考察建设效果与总体方案的符合度𓀀、建设方案主要目标的达成度🤾🏻♀️、建设高校及其学科专业在第三方评价中的表现度。鼓励第三方独立开展建设过程及建设成效的监测评价。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评估制度。
健全协调机制。建立健全“双一流”建设部际协调工作机制,创新省部共建合建机制,统筹推进“双一流”建设与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,实现政策协同🧑🏻🚀、分工协同🤏🏿、落实协同、效果协同👩🏽🌾。